宇文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了铺垫。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育和提升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和魂,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直接目标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发展,思想支点是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四史”教育,具体内容是教育人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价值,主要途径则是普遍化的社会宣教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  教育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内涵、特色优势和政治定位,多次强调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谈到“四个自信”教育时,他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思想理论教育的关键命题。

 

一、基本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和魂
教育是人类解放自身、寻求发展、争取进步、走向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文明国家致力发展的事业。中国是文明大国,也是教育大国。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都有重视教育、力行教育的习惯。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教育的价值则更加显著更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看作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从属性上看,当代中国教育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组织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本质上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因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实际上就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和魂。所谓根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教之本,关系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认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信心。所谓魂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施教之魂,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层次。从属性看,制度自信教育首先是政治性的教育,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直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本质、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注入精魂,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前景。
 
二、根本目的: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命题,也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矢志不渝坚持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制度,也需要在坚持和巩固中得到健全与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4](p15-16)只有尊崇制度才能尊重制度权威,只有执行制度才能落实制度优势,只有维护制度才能发展和完善制度。由此可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围绕着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从资本主义体系中脱胎而出的新社会制度,自其孕育和产生以来,不断遭遇各种风险和挑战,也始终需要巩固和发展。开展社会制度的教育是体现社会阶级性质、反映社会本质要求的教育。毛泽东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5](p389)使用这个工具就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的政权、捍卫工人阶级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得以启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又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国外总有一些敌对势力极端仇视并想方设法围攻和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受外部势力的诱导和影响,国内也有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理解和认同,缺乏自尊和自信。他们有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有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不管是主张要回到老路的,还是主张改旗易帜的,本质上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其中有的人站到敌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更有甚者则蓄意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他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6](p106)由此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以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主旨。
 
三、直接目标:引导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生产并端赖于中的社会根本组织模式。不同的社会制度塑造和支撑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感知和体认也影响制度及其运行。实际上,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感受状况和评价意见是极其重要的制度发展的镜鉴。学者钱穆指出:“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7](前言 p2-3)在制度体系中,至少有两方面的内容直接影响人们对制度的感受和认知:其一是制度的本质特征;其二是制度所具有并呈现出的多维优越性。前者根本上决定了人与制度的基本关系以及人存在和活动的制度样式,后者则决定着制度给人的生存及其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展现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的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认同,是人们理解和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对之产生信赖的认识基础,也是人们从根本上信赖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8](p51)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些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提出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10](p66)这一要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直接目标,也提出了通过制度自信教育来提高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及其优越性的实践要求。从根本属性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它既不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空想的、经典的或传统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某些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既不是现行世界中某些国家奉行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固守旧条框几近僵化的所谓“正版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因此,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要把握其既属于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处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其优越性不仅体现为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传统政治优势,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实践优势。因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关键就是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把握,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认同,增强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四、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发展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必须有扎实的实践基础。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扎根以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到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便成为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摆脱苦难、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灯,始终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中华民族得解放、中国人民得幸福的坚实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p14)百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思想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其中所包含的生动实践和创造发展无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实践创造的。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2](p5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p18)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国人振奋、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新优势、新气象和新面貌,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个时代方位、实践成果和民族信心,无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缘由,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6](p9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绩,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显然离不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所带来的思想认知与心理认同。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绩作为基础,就无从培育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五、思想支点: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四史”教育
制度是历史的体系性产物,也是思想的组织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文化一样,是历史形成、不断积累的结果,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可分。因此,除去制度形成的实践基础和实践逻辑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客观的历史逻辑。从其理论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建立在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上、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有制度上的自信。由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离不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从其历史逻辑看,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具有历史过程性和历史规律性,要找寻制度自信就必须结合制度形成、制度创造和制度发展的历史开展相应的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p12)事实也恰如此,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让中华民族摆脱了近代遭受奴役和压迫的悲惨命运,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才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而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就为增强人们的制度自信提供了思想支撑,因而也就成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思想支点。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4](p80)古今中外思想教育的历史表明,灌输和教育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而真正好的教育要立足于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情操志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思想问题,对制度有否自信取决于人们在思想上能否认可制度。倘若所开展的制度自信教育能够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惑,人们自然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自信或保持信心。在当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惑中最能影响制度自信的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历史缺乏了解或者抱有误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是在民族复兴的鲜活实践中孕育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产生的具有针对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理论成果。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对于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迷惑,从科学的层次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本质。与此同时,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是理解现实和把握未来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恰如钱穆所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7](前言p2)以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的“四史”教育勾勒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前世今生,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规律性和历史过程性,它内在地诉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又如何成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用“四史”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促使人们客观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理解制度变迁的时代程序和阶段特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从而也更易于接受现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四史”教育无疑能够为人们解除思想困惑、消除价值迷惑,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指向导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六、具体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价值
毫无疑问,让人们了解、熟悉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提升其制度自信至关重要。制度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制度自信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4](p62)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首要的、根本的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这也可以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求。由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中,理应把政治制度教育摆在首位并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当然,强调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并不能取代制度教育的过程。要切实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由此开展的教育就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仅凭单向度的宣传一味地强调制度之好,而应当深入就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价值作为制度自信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有误解和曲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尽管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也深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但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甚至并不真正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制度,而只是凭着模糊的印象或者道听途说的说辞来下结论、作判断。照此看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是增强制度自信的前提,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础工作。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来看,最关键的是要开展两方面的教育:一方面,着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构体系的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了完备和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7]事实上,就现实情况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某些根本性的制度、历史继承性的制度和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制度相对熟悉,而对其他制度则相对陌生,或者并不关心。因此,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让人们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结构,不仅要熟悉长期以来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头脑中的那些根本制度,真正掌握其历史基础性、现实针对性、客观实践性、科学适用性和根本优越性,而且要了解那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真知的体制、机制、规范和制度,熟悉各项制度的依存性、互补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能价值的教育。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和应用。一项制度只有在实践和应用中才能够发挥其约束、协调和指导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崇高道义关怀和显著比较优势的制度,也是正在健全和发展中的制度,其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呈现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也具有广阔的拓展性。因此,既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功能价值的教育让人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作用和具体功能,又应该让人们认识到其潜在价值和长远意义;既要让人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改变了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要让人们看到它又将会怎样改变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面貌。
 
七、主要途径:普遍化的社会宣教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
教育是进行思想灌输、价值建构和行为矫正的重要途径。在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建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强调过阶级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15](p270)社会主义是在取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进社会制度。要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资本主义的腐朽落后,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列宁在提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教育时也强调说:“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就是说,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的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16](p10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主义,高度重视开展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教育。毛泽东鲜明提出,“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主义前途而努力奋斗。”[17](p134)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有效的社会宣传教育和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中才能够被认可,对其自信也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能够增强。
进行宣传教育是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主要途径。其中,普遍化的社会宣传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常见形式,也是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常识和基础知识的常用手段,它所针对的对象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往往需要采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最为密切、能够融入生活和生产的灵活方式进行。“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18](p1131)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普遍化的宣传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止于肤浅,应当记住“这个宣传时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5](p270)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则为思想观念形成期的青少年人群、党员领导干部和其他承担重要社会管理职能的人士进行制度自信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中,需要通过规范的课程、教材、课堂等方式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实际运用和未来前景。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无疑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使命。需要指出的是,在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旨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教育也不能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当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凡是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教育内容、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应当积极采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多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他强调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领导推动全党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凡此种种,既包含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宣传教育,也包含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而教育的直接效果显然有助于提振全党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无疑有助于在打造社会价值共同性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求是.第17期,2020-09-01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20-09-09.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程昌明译注.礼记·学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宇文利,betway唯一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2期,发表时题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实践要求》。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号:16JJD71000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精神”(18JDKDB013)的成果。